热热热!中暑了怎么办?

热热热!中暑了怎么办?

应对高温

守护健康身体

今年北方首场高温过程开启, 19日至22日华北黄淮等局地气温或达40°C及以上。

陕西为此次高温过程的核心影响区域,高温持续时间最长,影响时间可达3至4天,一些地方最高气温将达到或超过历史同期最高气温极值。(新华社消息)

高温危害不可小觑:这些群体更需警惕‌

高温天气(日最高气温≥35℃)会加速人体水分流失、扰乱体温调节系统,导致中暑甚至多器官损伤。

以下人群需特别关注:

‌户外作业者

长时间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,体力消耗大,中暑风险高。

‌儿童‌

体温调节能力较弱、体表面积大、运动产热多,夏季活动时易中暑。

‌‌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‌

心肺功能下降、基础疾病影响体温调节,耐热极限降低。

‌密闭环境人群‌

如在车内、无空调房间,高温叠加空气流通差,易诱发重度中暑。

中暑分为三个阶段,需根据症状及时处理:

先兆中暑

暴露于高温环境时,出现大汗、四肢无力、头晕、口渴、头痛、注意力不集中、眼花、耳鸣、动作不协调等伴或不伴体温升高。

若脱离高温环境,转移到阴凉的地方,及时通风降温补充冷盐水,短时间就可以恢复。

轻度中暑

先兆中暑症状继续加重,体温上升到38摄氏度以上,并且出现皮肤灼热、面色潮红或脱水(如四肢湿冷、面色苍白、血压下降、脉搏增快等)症状。

采用和先兆中暑相同的处理方式,数小时内可恢复。

重度中暑

包括热痉挛、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。

1

热痉挛

多见于健康青壮年。

表现为在高温环境下进行训练时,训练过程中或训练后出现短暂性、间歇发作的肌肉抽动,一般持续时间约3分钟。

患者常常无明显的体温升高,可能与大量出汗的情况下,只补充水分、不补充盐分,体内大量缺钠或者过度通气有关。

2

热衰竭

多见于老年人、儿童和慢性疾病的人群。患者出现以血容量不足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,表现为多汗、疲劳、乏力、眩晕、头痛、判断力下降、恶心和呕吐等。

此时患者体温升高,无明显神经系统损伤表现。如不能及时诊治可发展为热射病。

3

热射病

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非劳力型热射病两类。

劳力性热射病

多见于健康年轻人(如参加体育运动者、训练的官兵)。

表现为长时间暴露于高温、高湿、无风的环境中,进行高强度训练或重体力劳动一段时间后,出现发热、头痛或忽然晕倒、神志不清等。继而体温迅速升高,达40摄氏度以上,出现谵妄、嗜睡和昏迷。

患者可伴有横纹肌溶解、急性肾衰竭、急性肝损害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(DIC)等多脏器功能衰竭等表现,病情恶化快,病死率极高。

非劳力性热射病

常发生于年老、体弱(小孩)和慢病人群。

一般发病较慢。刚开始症状不容易发现,1~2天后症状加重,出现神志模糊、谵妄、昏迷等。

患者体温高可达40~42摄氏度,直肠温度最高可达46摄氏度,可有心衰、肾衰等表现。

‌防护指南‌

保持室内凉爽

SUMMER

使用降温设备调节环境温度,合理设置空调温度,适时开窗通风;

使用遮阳帘减少阳光直射。

减少室外活动

SUMMER

根据高温预警等级调整出行时间,避免高温时段外出;

外出时穿着轻便、宽松、浅色的衣服,使用防晒、防蚊虫叮咬用品;

避免剧烈活动,及时纳凉休息。

关注身体状况

SUMMER

主动、多次、适量饮水,清淡饮食;

体温高于正常时可使用冷水、冰袋、冰毛巾或沐浴等方式进行物理降温;

出现头晕、乏力、多汗、心悸、皮肤灼热等中暑先兆症状时,使用解暑药品,症状严重及时就医;

保持通讯畅通,出现紧急情况,立即联络他人寻求帮助。

重点人群额外注意事项

SUMMER

孕妇、儿童、老年人:应与家人、邻里、社区保持联系,不要单独留在汽车等封闭空间内。

慢性疾病患者:应加强健康监测,如血压、血氧、心率、情绪等指标出现异常,或病情波动时,寻求他人帮助或及时就医。

户外作业人群:应按照有关规定,合理安排作业时间;

户外作业时使用防暑降温用品,选择浅色、透气衣物,穿戴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装备,定时休息,及时补充水分及电解质;

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作业,严重时应及时就医。

陕西省疾控中心提示

高温热浪

是威胁公众健康的“隐形杀手”,

但通过科学防护可有效降低风险。

科学应对高温,

守护健康身体。‌

(注:文中配图已购买所在图库版权,转载时请注意,避免侵权)

稿件来源:环境健康监测与评价所

审核:童哲峰

编辑:陈 艳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📚 相关推荐

cf封号了怎么解封 穿越火线账号解封教程
【心得】28賽季快速1~70級 @暗黑破壞神 3 哈啦板
象拔蚌梗解释是什么?
2025女足世界杯预选赛激战正酣:中国队迎来关键决胜局!
电脑怎么打拼音
品 se 堂最新地址多少这里有最新、最全面的产品介绍,快来看看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