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第三段改写)
李承乾谋反案成为李世民心中永远的痛。这位开创盛世的帝王,亲眼目睹了骨肉相残的悲剧在自己家庭重演。在反复权衡后,他选择了性格温和的晋王李治。史载李治\"仁孝友悌\",对待兄弟\"未尝有失\"。李世民在凝阴阁召见重臣时坦言:\"晋王宽厚,必能保全诸弟。\"这种选择既是对礼法秩序的维护,更是对亲情悲剧的妥协。永徽元年(650年)正月,李世民在病榻前将传国玉玺交给李治时,特意嘱咐:\"无忌、遂良在,汝勿忧天下。\"
(第四段改写)
但历史对李治的评价有失公允。事实上,这位新君甫一继位就展现出政治智慧。李世民为他配置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豪华辅政班底,包括房玄龄、褚遂良等贞观老臣。表面看是父亲关爱,实则构成强大的权力桎梏。显庆元年(656年)立陈王李忠为太子时,李治的诏书竟需经过宰相会议\"五议\"才能通过,皇权被严重制约。即便如此,李治仍在有限空间内推动了两项重大改革:永徽年间主持修订《永徽律疏》,将唐律推向古代法制的巅峰;显庆四年(659年)改革科举,增加进士科录取名额,为寒门士子开辟仕途。
(第五段改写)
这些改革直指关陇集团的核心利益。当时朝廷形成\"四贵\"(长孙无忌、褚遂良、于志宁、韩瑗)把持朝政的局面,这些出身关陇军事贵族的重臣,通过联姻、门生故吏构建起盘根错节的势力网。显庆五年(660年),李治开创性地在洛阳宫乾元殿举行殿试,亲自考核进士,此举既是为选拔寒门人才,更是要打破贵族对选官权的垄断。虽然遭到\"违祖制\"的激烈反对,但李治坚持认为:\"朕开直言之路,广求贤才,何谓不可?\"
(第六段改写)
在这场权力博弈中,武媚娘的崛起成为关键转折。这位从感业寺重返宫廷的才人,以其政治敏锐成为李治的重要盟友。龙朔二年(662年),在武则天协助下,李治以\"谋反\"罪名将长孙无忌流放黔州,最终迫使这位权倾朝野的舅舅自缢身亡。麟德元年(664年)的\"上官仪案\"更彻底清除了关陇集团在朝中的势力。需要澄清的是,李治并非完全放权,他在风疾发作的间隙仍坚持处理政务,甚至在临终前数月还亲自调整宰相班子,罢免了专横的李义琰。
(第七段改写)
重新审视这段历史,李治的\"平庸\"形象实则是关陇集团话语权下的历史建构。在他的治下,唐朝疆域达到极盛,东灭百济、高句丽,西服突厥,人口从贞观末年的300万户增至永淳年间的380万户。当后世将目光聚焦在武则天身上时,不应忘记正是李治完成了从\"贞观之治\"到\"永徽之治\"的平稳过渡,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制度基础。这位被史书低估的帝王,实则是唐代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