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是怎么“方便”的 宋朝公厕设施堪称星级

古人是怎么“方便”的 宋朝公厕设施堪称星级

【补脑时间】为何厕所有烤炉?

古人上厕所很讲究,如有便意要及时解决,不能等到内急难忍时才狂奔入厕,一是从养生考虑,憋的时间长了会伤害膀胱、小肠、肾脏等身体器官;二是和古人穿着有关,当时达官显贵、士族文人都穿着华丽的长衫,高大的帽子,如果这套装备上厕所,衣服上沾染气味是小事,衣摆可能变成清洁茅房的墩布。因此古人上个厕所很麻烦,首先得“更衣”,脱了长大的外衣,换成精干的短衣襟,小打扮,然后肩膀上搭上一条干净的毛巾,迈着八字步,悠哉悠哉走向东司。

重点来了,厕所中间的这根竹竿就是——衣帽钩,用来挂衣服、饰品和毛巾的,比如和尚的念珠,身上佩戴的玉佩香囊,头巾帽子,为了防止掉进污秽的粪坑,都可以挂在竹竿上。竹竿有个好听的名字——“净竿”。那下面的烤炉是做什么的呢?就是给如厕者烘干毛巾用的,特别是冬天,即可烘烤衣物,又可为厕所供暖,宋代厕所考虑的相当周全。

宋朝厕所里有挂衣架和烘烤衣物的烤炉

厕所清洁程度如何?

金山寺东司里最刺眼的是齐刷刷十八个蹲坑,十八个人亮着白白的屁屁蹲一溜,这也太尴尬了点吧!其实不用担心,古人也有隐私也害羞,建公厕当然得考虑如厕者的感受,避免儒生们碍于面子蹲不出来,每个坑间都设了隔板,这个功能除了免除尴尬外,还可以保持清洁。

【补脑时间】 古人上厕所要脱鞋。

古代在上厕所时,首先要脱掉鞋(靴子),而且要摆放整齐。蹲位是木质或竹质地板,脱掉鞋上厕所,足以说明厕所卫生条件达标,还可以防止如厕人不守公德,不对准蹲位。因为宋朝人喜欢穿白色的布袜,如果地面不清洁,或一时不小心,进的时候白白袜子,出来时袜子大变脸,成黄袜了,那可糗大了。

敦煌壁画中的脱鞋出恭图

如厕所须知很奇葩

古代臭毛病很多,“如厕须知”详细到管天管地管放屁,比如:

“不得隔门壁共人语笑。”就是上厕所时不能聊天,“食不言,拉不语”!

“不得涕唾狼籍努气作声。”就是不能随地吐痰,不能乱擤鼻涕,最变态的是便秘拉不出来,也得沉住气,憋住屁,暗中较劲,不能吭哧哼哧发出声音,劲太大暴出个响屁,不文雅!

【补脑时间】上厕所为啥弹响指。

如果蹲位被占满,后到厕所的人,再内急也不能催促先到的人,更不能弹响指。古人习惯上厕所弹响指,在“腿跨黄河两岸”之前,要弹响指三声,这是什么梗?佛学讲:六道中的鬼道众生里,有一种吃便便的鬼,如果他正在用大餐,你在上面搞生产,打扰了他,他就会搞恶做剧。估计当年晋景公上厕所时没打响指,结果掉进粪坑,淹死了,成了唯一个个“遗臭万年”的君王。因此上厕所时,特别是晚上,要给先和便便鬼打个招呼,相安无事。

汉代厕所

不能用“厕筹”练字

古代纸张是用来写字的,文以载道所以要敬惜字纸,如果用纸擦屁屁辱没斯文。其实是因为最早的纸张用丝棉制作,很珍贵,达官贵人才买的起,蔡伦用树皮、麻头等制造纸张后,产量才所有增加,但还达不到在生活中广泛使用的程度,大多数人还是习惯用“厕筹”,就是竹片、木片,老百姓为了方便,就用瓦片,便便完刮一刮菊花,虽然硬了点,习惯了就适应了。厕筹最大的好处是方便环保,用完后洗干净,利用太阳发出的天然紫外线消毒后,还能重复利用。当年没有手机,蹲得很无聊,于是有人用以厕筹为笔,在地上划来划去练习书法,或创作厕所语录,这是严格禁止的,用臭哄哄的厕所,用刮便便的木头棍做文雅的事,有辱斯文!

厕筹和现代的卫生纸一个功能

【补脑时间】厕筹能刮干净吗?

用木头片刮,肯定没有纸擦的干净,厕筹只是清理便便的第一步,还有升级任务——水洗。厕所前面放着一个盆架,上面有水盆和舀水的勺子,讲究的人会自带一罐冷水,厕筹擦不干净的,用干净冷水——注意是用“冷水”清洗菊花,古人认为用热水洗容易引起大肠不适,还会引发痔疮。

【二次补脑】用手洗吗?

答案:是!

右手拿水瓢(提水罐),用左手的中指、无名指、小指轻轻扣、揉、抹、……我感穿越错了地方,不是回到宋朝,而是到印度……

指头沾上黄汤怎么办?

菊花干净了,指头上浓浓的重味道……不用担心,东司提供了一条龙服务。

在东司另一边,设有净架,就是现在的盥洗池,除了热水外,准备了洁手“三件套”,件件能亮瞎你的眼。第一件神器:灰,就是带有粗颗粒的炉灰,这玩意经过火炉煅烧后,卫生无菌,碾磨后细沙一样的颗粒可以将指纹、指甲中遗留的黄汤摩擦出来。第二件神器:土。用蒸过的细土搓手,更细小的渣滓就会粘在土上。第三件神器:澡豆。澡豆(皂荚)现在还有不少地方在用,一些洗发产品也开发出澡豆、皂荚洗涤用品。澡豆在古代很受欢迎,用澡豆从指尖,到肘前,全部涂匀,认真清一遍,热水冲洗,细菌、浓郁的味道会随着灰土澡豆付之东流……终于完成了一次宏大的大解工程。

【补脑时间】热水从何而来?

在净架旁,有一个“火头竂”,就是锅炉房,及时为大家提供洗手用的热水。现在城市街头的公厕虽然干净整洁,但很少有热水提供,没想到大宋朝的服务如此细致周到。

下方为洁手处及清洁用品,左方为“锅炉房”

如何消除臭味?

大家还会关心古人用旱厕如何驱除臭味,这个问题确实让古人头疼,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香中和臭味。金山寺东司的每个厕位前都放一只香炉,通过焚香来驱除臭气。这种方法效果肯定不会很好,特别是像金山寺东司这样大型的公厕,香味臭味骚味混合起来,味道更怪异。其实通风比熏香更有效。

蹲坑前设有香炉驱除臭味

【补脑时间】宣德炉有厕所专用款

史书记载,明朝宣德年间还制作厕所专用香炉——内府御厕深腹鼎,“高三寸一分,耳高六分,口圆径六寸三分,足高三分二厘,重六两七钱,以供皇上御厕雕楚中焚香之用。”家里有宣德炉的朋友快去量量,如果是这个尺寸的宣德炉,很可能是皇帝用的,别管他放在哪,值钱就行。

帝王管天管地,还就管不了厕所这股臭气,只能用以香袪臭这种粗放的方法,但公厕设施及上厕所的礼节,折射出古人善待生活的态度远远超出现代人的理解。

古人是怎么“方便”的,带你看看厕所的演变,很多人不知道

来源:匠人传承守艺人

匠人传承守艺人:厕所的演变

常言道:“人有三急”,而上厕所是贯穿古今人们都不可避免的内急。如今的厕所方便干净,已经让我们习以为常。可是在古代,没有我们今天的便捷化厕所,他们是怎么解决内急的呢?有关厕所的文字记载,最早见于《礼仪 既夕礼》中的“隶人涅厕。”古人认为,厕所是污秽之地,虽然是人解决内急的地方,但仍然难登大雅之堂,因而才说“隶人”。郑玄有注:“隶人,罪人也”。因此在后来的故宫,因为觉得排泄物属于污秽,不仅可能污染宫殿的环境,还可能影响空气质量。

据史料记载,我国最早的厕所是在5000年前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的遗址发现的。当时的厕所非常原始化,人们掘地为坑,上完厕所后,在用泥土砂石填满。“坑厕”于是成了中国厕所的始祖。

到了先秦时期,厕所被称作是“圂”,意思是猪圈。也就是当时的厕所是被修建在猪圈上,在猪圈上面搭上一个简易的台子,人们在上面方便,排泄物就被作为猪食。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样不仅解决了内急,也很好地处理掉了污秽。春秋时期叫做“溷轩”,与先秦时期的厕所类似。到了秦代,出现了一种不分男女,只分先来后到的“厕所”。厕所是一口直径一米的大缸,缸内盛有水,在缸上搭建同先秦时期类似的简易平台亦或是直接坐在缸口。但是这种厕所非常麻烦,不仅有掉入缸中的可能性,还会因为污水深浅不一,有不慎跌入后被淹死的可能性,那个时期还没有比较特殊的朝野之分。

汉朝的宫廷原本是延续之前的厕所习惯,直到刘邦上位后,在一次上重要会议时突然需要解决内急,于是刘邦为不耽误会议,直接用了官宦的帽子解决内急。这一举措给了汉人新的启示,一米口径的大缸逐渐被小巧的“厕所”取代,人们再也不用担心上厕所会有跌入大缸的危险。西汉时期的厕所更是人性化,当时的厕所就叫“便池”。曾出土过一个便池设计十分人性化,不仅形状类似今天的厕所,而且上面还有雕刻的花纹、蹲位、鞋口,可以说是非常的贴心,比起之前的厕所也是非常的“奢华”了,可能出自皇室或者高官家庭。

唐朝时期的厕所,称之为“更衣室”,更加接近于今天的蹲厕。每一个蹲位都是围墙围城的方形,且为了保持干净蹲位上还有一个瓦片,防止污染物溅出,并且,在旁边的围墙上有一个孔,便于上厕所的人观察,如果发现有人来,为了避免尴尬可以大喊一声,示意有人在。而这种坑厕的出现和使用方式一直延续到当今,就是我们当今厕所的雏形。

宋朝宫廷皇室有小巧雕刻精致的便盆,还有类似马桶的蹲器,给妃子公主准备的便盆有的还带有护垫。而在社会上也出现了所谓的“公厕”。专人负责管理、打扫。人们上厕所都是集中在一起,然后粪便再被专门的人员清理出去,当时的官员认为这样不仅可以防止污秽物随地可见污染环境,还可以防止瘟疫的发生。而在宋朝之后,又出现了便盆,有各种材质,陶铜瓷木都有。

明清时期修建了故宫。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,近九千间房室竟无一间是用于“如厕”,清代的宫廷里的确不设专门的厕所的,也没有专门的“更衣室”。在当时,宫廷里的皇子妃子使用的厕所称之为“官房”,但“官房”并不是一个房间,而是一种坐便器。坐便器由一个便盆和便凳组成,坐便器不只是简单的盆器,在出土的文物中,不少雕刻精致的“厕所”器物,大多都是故宫中的妃子皇子们的便器,上面还有珠玉雕花,有的还镶嵌着黄金,十分奢华而美观。排泄后,会在“官房”内撒入香灰和泥沙,掩盖气味,立马由专门的太监或者女仆运出宫处理。在排泄过程中会用帘子遮挡,一是为了确保隐秘性,二便是为了防止气味传出污染空气。因此可以保证宫内的清洁和空气质量。

而皇宫中虽然人口众多,皇子妃嫔毕竟也还是少数,当时宫廷里大部分人口都是太监和女仆,没有这些昂贵奢华的器物,他们又是怎样解决内急的呢?大厅外的角落里设置有洁净室、便房解决内急。但是这里的空气并没有异味,因为在解决完内急后同样会使用草灰和香料,以确保空气的质量。由此可见,故宫不仅规则严密,对于各个方面的要求也是相当的高。即便是没有厕所,他们也会用如此方式来确保皇宫的严肃和大雅,由此也可见古人们在考虑问题上的智慧以及周全。

然而朝野却大不相同。当时的社会延续了公厕的使用,只是增加的收费项目。清朝社会百姓生活并不富裕,因此很多人都不愿意花钱上厕所,所以随地大小便变成了一种常态。

至于上了厕所后,古人们是如何清洁则要简单得多。记载中早期的人们使用竹片或者木条竹条,称为“厕筹”,厕筹也称为“厕简”。在纸发明之前,人们从老百姓到皇帝都不例外,直到上世纪,中国还有人在用厕筹,其存在的历史至少有1800年。直到元代,人们才开始逐渐用纸。但当时的纸并不像今天我们用的柔软手纸,当时的纸比较粗糙。直到近代几十年,纸才完全取代厕筹,一直演变至今,我们的纸巾不断改进,成为舒适轻薄的纸面。

“厕所”的历史很长,却也在不同时期有着它的独特特点,不知道大家对于“厕所”还了解多少呢?欢迎在评论区与大家分享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📚 相关推荐

PKI技术和应用
宇宙中究竟有多少个黑洞?最新数字:4000亿亿个!
劳动法规定离职需要多久
切黄油小技巧|劣狐狐烘焙
excel中如何画椭圆?
破产的日本辱华导演:中国人没资格评判我